在2004年7月,當時在商業電台擔任研究員的小弟,見證何謂堡壘由內部擊破,身為商台高層俞琤如何摧毀商台基業,而鄭經翰為首一班人,亦離開商台這鬼地方,包括我在內。
2008年7月,鄭經翰快要完成立法會議員任期前,終於取得廣播牌照,一場帝國反擊戰即將爆發。
作為封咪黨的一員,我對大班成功取得牌照是絕對歡迎,這次Empire Strike Back證明,到底誰真的知道如何經營電台。好戲,就在後頭。
星期日, 6月 29, 2008
信報三十五年
《信報》快就三十五週年報慶,對我而言,這是一份一路看著我成長的報紙。
我大約十歲時開始看《信報》,那時我的中文程度比較好,可以掌握到《信報》某些副刊提及的東西,所以我由副刊看起。在十六歲(1996年),開始投稿《信報》IT版,以筆名林文放撰寫IT評論,之後又寫過中港評論版、文化版,甚至曾經以筆名周向紅(這是改自我的一位朋友的名字周春紅)寫股評(什麼?股評?沒錯了,我會客串寫股評的)和IT版(主要是《成報》任職期間,不方便以真名寫稿),用真名寫稿,也寫了八年。
《信報》看來老化,但事實上也有大膽提拔新進的一面,試想想一個穿著金文泰中學校服的預科學生,出入《信報》辦公室是何其有笑點的一回事。
不過我最感謝是《信報》那種嚴謹中帶開放的作風,才讓我可以在幾個版跳來跳去來寫,甚至在IT評論中夾雜政治和商業策略評論,在其他的刊物,這是獨一無二的。《信報》IT版主管陳耀紅,亦企得很直,才讓我經常找大企業,甚至像譚偉豪這類人來開涮。有一段日子,我可是PCCW眼中的頭痛人物。
我相信在若干年後,仍如王迪詩,另一位《信報》年青作家所言,遇上信報男是值得紀念的事。
延伸閱讀:
王迪詩:信報男
我大約十歲時開始看《信報》,那時我的中文程度比較好,可以掌握到《信報》某些副刊提及的東西,所以我由副刊看起。在十六歲(1996年),開始投稿《信報》IT版,以筆名林文放撰寫IT評論,之後又寫過中港評論版、文化版,甚至曾經以筆名周向紅(這是改自我的一位朋友的名字周春紅)寫股評(什麼?股評?沒錯了,我會客串寫股評的)和IT版(主要是《成報》任職期間,不方便以真名寫稿),用真名寫稿,也寫了八年。
《信報》看來老化,但事實上也有大膽提拔新進的一面,試想想一個穿著金文泰中學校服的預科學生,出入《信報》辦公室是何其有笑點的一回事。
不過我最感謝是《信報》那種嚴謹中帶開放的作風,才讓我可以在幾個版跳來跳去來寫,甚至在IT評論中夾雜政治和商業策略評論,在其他的刊物,這是獨一無二的。《信報》IT版主管陳耀紅,亦企得很直,才讓我經常找大企業,甚至像譚偉豪這類人來開涮。有一段日子,我可是PCCW眼中的頭痛人物。
我相信在若干年後,仍如王迪詩,另一位《信報》年青作家所言,遇上信報男是值得紀念的事。
延伸閱讀:
王迪詩:信報男
星期五, 5月 02, 2008
報章會成夕陽工業嗎?
拉惹布特拉:報章成為夕陽工業
在馬來西亞,如果政府不放鬆言論管制,傳媒老闆繼續福佳,報章確會很快走向夕陽,沒人會付出真金白銀去看政黨宣傳稿。在馬來西亞,幾份網絡報章有收入來源,而部落客會當選國會議員,掌控政黨文宣策略。
香港會否走這條路,很視乎近日新聞界有沒有反省。
由西藏事變的報導,以至中國奧運火炬傳送的報導可以看出,香港傳媒可以為了所謂民族主義,選擇性報導一些事,既然如此為何還買報紙,不如看部落客好過。當讀者發現被愚弄時,就會拋棄主流媒體,投向網絡媒體懷抱。
作為一個出身主流媒體的部落客,我的看法是,各大報章老闆們,好自為之。
在馬來西亞,如果政府不放鬆言論管制,傳媒老闆繼續福佳,報章確會很快走向夕陽,沒人會付出真金白銀去看政黨宣傳稿。在馬來西亞,幾份網絡報章有收入來源,而部落客會當選國會議員,掌控政黨文宣策略。
香港會否走這條路,很視乎近日新聞界有沒有反省。
由西藏事變的報導,以至中國奧運火炬傳送的報導可以看出,香港傳媒可以為了所謂民族主義,選擇性報導一些事,既然如此為何還買報紙,不如看部落客好過。當讀者發現被愚弄時,就會拋棄主流媒體,投向網絡媒體懷抱。
作為一個出身主流媒體的部落客,我的看法是,各大報章老闆們,好自為之。
星期五, 4月 25, 2008
由blog變書
http://www.nytimes.com/2008/03/30/fashion/30web.html?ex=1364529600&en=ef7f5e7d4ded7efd&ei=5124&partner=permalink&exprod=permalink
由讀與吃那邊,才看到平日看開的New York Times有這篇報導(我看NYT多數看Op-Ed和專欄,政論人的職業病)。
香港不是沒有由blog變書的例子,像林忌《潮童不宜》,到Maggie的《我的低能之道》系列,都是商業上blog變成print的東西的例子。
現實是,blog很多時比報章更好看,以香港情況論,自1995年沙塵滾滾的報業減價戰過後,香港你要靠投稿晉身專欄作家的門,幾乎被封掉,相反,各大報章的專欄版位很多時變成不同人等私相授受的玩意,找人寫專欄前,沒有評估過那人的料子去決定,有些傢伙,銜頭一大堆,寫出來的東西不知所云,銜頭越是學術的,寫得越垃圾。結果主流傳媒越來越悶,美國蘭登書屋願意三十萬美金買下blog的版權,證明了美國社會的活力。
不是有太多像李兆富或Leona,或馮振超(AM730)般,主動願意找能寫新手寫文章的編輯,相比起美國,香港的情況確實令人搖頭嘆息。
後話:當然,blogger的寫作習慣也是有關係,不計我這類只是借blog來抖氣的傢伙,有商業價值的blogger寫東西一定有內容,而且專注,不是傷春悲秋,無病呻吟,連我自己寫blog也要做點研究才出街,由蘭登用三十萬美元買下版權的blog,到Maggie Ma,到林忌,全部有內容,有專注位,不是亂寫一通就叫好blog。我認為下一個有商業價值的好blog,正是讀與吃本人的blog,她寫美食寫得很好。
由讀與吃那邊,才看到平日看開的New York Times有這篇報導(我看NYT多數看Op-Ed和專欄,政論人的職業病)。
香港不是沒有由blog變書的例子,像林忌《潮童不宜》,到Maggie的《我的低能之道》系列,都是商業上blog變成print的東西的例子。
現實是,blog很多時比報章更好看,以香港情況論,自1995年沙塵滾滾的報業減價戰過後,香港你要靠投稿晉身專欄作家的門,幾乎被封掉,相反,各大報章的專欄版位很多時變成不同人等私相授受的玩意,找人寫專欄前,沒有評估過那人的料子去決定,有些傢伙,銜頭一大堆,寫出來的東西不知所云,銜頭越是學術的,寫得越垃圾。結果主流傳媒越來越悶,美國蘭登書屋願意三十萬美金買下blog的版權,證明了美國社會的活力。
不是有太多像李兆富或Leona,或馮振超(AM730)般,主動願意找能寫新手寫文章的編輯,相比起美國,香港的情況確實令人搖頭嘆息。
後話:當然,blogger的寫作習慣也是有關係,不計我這類只是借blog來抖氣的傢伙,有商業價值的blogger寫東西一定有內容,而且專注,不是傷春悲秋,無病呻吟,連我自己寫blog也要做點研究才出街,由蘭登用三十萬美元買下版權的blog,到Maggie Ma,到林忌,全部有內容,有專注位,不是亂寫一通就叫好blog。我認為下一個有商業價值的好blog,正是讀與吃本人的blog,她寫美食寫得很好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